如果说过去几年,人工智能 (AI) 还只是科技巨头们口中的未来,那么现在,它已经成为了他们财报上最醒目的增长点。各大云厂商争先恐后地宣告着 AI 带来的两位数增长,仿佛一夜之间,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阿里云、百度智能云、华为云…… 每一个名字都闪耀着“AI 驱动”的光环。
然而,在这片喧嚣的繁荣景象之下,隐藏的却是深深的焦虑。我始终觉得,与其说 AI 是云厂商的救命稻草,不如说它更像是一剂猛药。短期内,它或许能刺激业绩增长,但长期来看,这种依赖是否可持续?这场 AI 竞赛的本质,究竟是技术创新,还是资本的游戏?
仔细审视这些财报,你会发现,所谓的“AI 含量”更像是一种数字游戏。厂商们巧妙地将各种业务与 AI 挂钩,仿佛只要沾上 AI 的边,就能立刻身价倍增。但实际上,有多少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又有多少只是概念炒作? 更可怕的是,为了追逐 AI 的风口,许多厂商不惜重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润。这种“烧钱换增长”的模式,真的能带来可持续的商业回报吗?
我们必须警惕这种“AI 泡沫”。如果 AI 最终无法真正落地,无法创造出实实在在的价值,那么这场狂欢终将落幕,留下的只会是一地鸡毛。而那些过度依赖 AI 的云厂商,或许会发现自己早已迷失方向,错失了真正的未来。
云厂商们在财报中大肆宣扬的 “双位数增长”,仔细推敲,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数字游戏。别被那些光鲜亮丽的数据迷惑了,我们需要深入骨髓地质疑:这些增长,到底有多少是 AI 真正带来的,又有多少是水分? AI 这剂猛药,药效又能持续多久?
厂商们惯用的伎俩,就是把各种业务都往 AI 的筐里装。原本只是优化了一下推荐算法,或者升级了一下客服系统,现在统统变成了 “AI 驱动”。 这种模糊的定义,让人们难以分辨 AI 究竟贡献了多少价值。 就像给一道菜撒了点香菜,就号称是“香菜特色菜”,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对 AI 的过度包装,可能会掩盖其他业务的衰退。 当所有目光都聚焦在 AI 身上时,那些真正面临困境的业务,很可能会被忽视,最终被市场淘汰。
阿里云将增长归功于 “AI 驱动的公共云业务爆发”,特别是通义千问系列模型。 且不说通义千问的实际能力如何,单就其商业模式而言,就存在诸多疑问。 阿里云主要通过 API 接口向企业提供 AI 能力,这种模式虽然降低了企业使用 AI 的门槛,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客户对 API 的依赖性过高,一旦 API 出现故障,或者阿里云调整收费策略,客户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更何况,通义千问的竞争对手众多, 百度、腾讯、华为都在积极布局大模型,阿里云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百度智能云的 “AI 相关收入同比增长近 3 倍”,这个数字听起来很惊人,但我们必须追问: 这些收入,有多少是真正来自 AI 创新,又有多少是来自传统的广告业务? 百度在 AI 领域的布局由来已久,但其商业化之路却一直不太顺利。 自动驾驶业务 Apollo 至今未能实现大规模盈利,AI 芯片昆仑芯的竞争力也相对较弱。 在这种情况下,百度智能云的 “AI 相关收入” 难免让人心生疑虑。
华为云的海外公有云收入增幅达 52%,这固然值得称赞,但我们也要看到,华为在国内市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受制于美国的制裁,华为在芯片等关键技术上受限,这直接影响了其云服务的竞争力。 更何况,国内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阿里云、腾讯云等巨头都在积极扩张, 华为云要想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绝非易事。 华为强调 “全球化” 战略,或许也是为了分散风险, 避免过度依赖国内市场。
腾讯并未单独披露云业务数据,而是将其与金融科技业务合并披露,这似乎暗示着腾讯对云业务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 事实上,近年来腾讯一直在调整其业务结构, 更加注重利润率较高的游戏和社交业务。 这种 “战略性放弃” 或许能提升腾讯的短期盈利能力,但也可能会使其错失云市场的未来。 毕竟,云服务是未来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 腾讯放弃云业务,无异于放弃了未来。
财报中,云厂商们津津乐道于 AI 带来的增长,但掩盖在数字背后的,却是巨额的投入。 阿里计划三年投入 3800 亿,字节跳动 AI 资本开支达 800 亿…… 这简直就是一场烧钱游戏! 问题是,这种烧钱换增长的模式,何时是个头? 当资本的热情退却,AI 的光环褪去,这些云厂商又将何去何从?
3800 亿,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阿里将如此巨额的资金投入到 AI 基础设施建设中, 显然是希望在 AI 时代占据领先地位。 然而,这种 “赌注式” 投入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如果 AI 技术发展不及预期,或者市场需求未能爆发,那么阿里的巨额投资将面临打水漂的风险。 更何况, AI 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 阿里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3800 亿,更像是阿里在焦虑下的孤注一掷。
华为一直强调 “生态协同”, 希望通过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来提升其云服务的竞争力。 昇腾 AI 芯片与鸿蒙系统的结合,使其在智能汽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然而,华为的 “生态协同” 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华为的生态系统相对封闭, 主要服务于其自身的利益。 其他厂商很难融入到华为的生态系统中, 这限制了华为生态系统的发展。 更何况, 华为的生态系统对政府的依赖性过高, 一旦政府政策发生变化,华为的生态系统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所谓的 “生态协同”, 更像是华为为了应对外部压力而构建的利益联盟。
字节跳动拥有海量的数据, 这使其在 AI 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通过分析用户数据, 字节跳动可以精准地推荐内容和广告, 从而提升其收入。 然而,字节跳动的 “数据闭环” 模式,也引发了人们对隐私的担忧。 字节跳动收集用户数据的方式是否合法合规? 用户的数据是否会被滥用?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 我们不能忽视对用户隐私的保护。 字节跳动的 “数据闭环”, 是建立在用户隐私之上的空中楼阁。
李彦宏一直对 AI 充满信心, 认为 AI 将 “彻底重构产品逻辑与商业模式”。 百度在 AI 领域的布局由来已久, 但其商业化之路却一直不太顺利。 自动驾驶业务 Apollo 至今未能实现大规模盈利, AI 芯片昆仑芯的竞争力也相对较弱。 在这种情况下,李彦宏的乐观, 显得有些盲目。 AI 技术的落地, 需要时间和耐心, 不能一蹴而就。 李彦宏的 “AI 颠覆”, 能否战胜现实的挑战, 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云厂商们都声称 AI 将 “重构商业模式”, 但我们也要看到, AI 的应用场景仍然有限。 目前, AI 主要应用于推荐算法、广告投放、智能客服等领域, 真正能颠覆传统商业模式的应用还很少。 更何况, AI 的应用成本仍然很高, 中小企业很难承担。 在这种情况下, AI “重构商业模式” 的说法, 更多的是一种炒作。
当通用云服务领域的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云厂商们开始把目光投向“行业智能云”,试图在垂直领域找到新的增长点。 华为在制造、交通、能源等领域打造“数智化样板”,京东云则聚焦供应链优化, 百度飞桨平台则降低了垂直场景的进入门槛…… 看起来,行业智能云是一片蓝海, 但我总觉得,这很可能只是又一个价格战的前兆。
华为的“数智化样板” 毛利率高达 45%,这固然诱人, 但我们也要看到, 这些样板都是高度定制化的, 成本非常高昂。 华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与客户进行深入的合作, 才能打造出满足其需求的解决方案。 这种模式虽然能带来高毛利率, 但也难以规模化复制。 更何况,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客户, 需求千差万别, 华为很难将一个行业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另一个行业。 华为的 “数智化样板”, 更像是一种高端定制服务, 难以普及。
京东云依托其在电商和物流领域的优势, 打造了 “供应链 + AI” 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其智能仓储系统确实能提升库存周转率, 其医药行业专属 SaaS 工具也能实现从药品溯源到智能补货的全链路覆盖。 然而,京东云的 “供应链 + AI” 模式, 也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 阿里、腾讯等巨头也在积极布局供应链金融和智慧物流, 它们完全可以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实力, 迅速赶超京东云。 更何况, 京东云在企业服务领域的经验相对不足, 难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京东云的 “供应链 + AI”, 护城河并不牢固。
百度飞桨平台通过提供免费的 AI 工具和资源, 吸引了大量的开发者。 庞大的开发者生态, 确实能促进 AI 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但这种 “免费午餐” 能持续多久? 百度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维护和运营飞桨平台, 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一旦百度的资金链出现问题, 或者其战略发生变化, 飞桨平台很可能会缩减投入, 甚至停止运营。 到那时,开发者们将面临无米下锅的困境。 百度飞桨的 “开发者生态”, 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
云厂商们都认为, 垂直场景是一片蓝海, 但我总觉得, 这很可能只是一个美丽的陷阱。 不同的行业, 需求千差万别, 云厂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才能深入了解行业的痛点和需求。 更何况, 垂直行业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 难以支撑云厂商的快速增长。 一旦云厂商过度涌入某个垂直行业, 很容易引发价格战, 最终导致 “内卷”。 行业智能云, 看似增量, 实则内卷。
“云智一体” 已经成为云厂商们的标配, 仿佛只要将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融合在一起, 就能无往不利。 然而, “云智一体” 并非易事, 它需要强大的算力、先进的算法和海量的数据作为支撑。 在这三个要素中, 任何一个出现短板, 都会成为 “阿喀琉斯之踵”, 拖累整个 “云智一体” 战略。
百度一直强调其 “全栈能力”, 认为其飞桨框架和昆仑芯芯片能够支撑其 AI 业务的发展。 然而, 飞桨框架和昆仑芯芯片的竞争力, 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 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飞桨框架在生态系统建设方面, 与 TensorFlow 和 PyTorch 相比,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昆仑芯芯片在性能和功耗方面, 与英伟达和 AMD 相比, 也有一定的差距。 更何况, 飞桨框架和昆仑芯芯片的自主可控程度, 也值得我们关注。 在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下, 百度的 “全栈能力” 难免让人心生疑虑。
华为的 “端边云协同” 模式, 通过将 AI 计算任务分配到终端设备、边缘服务器和云端服务器, 从而提升 AI 服务的效率和性能。 然而, 这种模式也可能会牺牲用户体验。 为了实现 “端边云协同”, 华为需要在终端设备上安装额外的软件, 这可能会增加设备的负担, 降低设备的运行速度。 更何况, 华为的 “端边云协同” 模式, 对网络环境的要求较高, 在网络不稳定或者带宽不足的情况下, AI 服务的体验会大打折扣。 华为的 “端边云协同”, 似乎是在用牺牲用户体验的方式, 换取技术领先。
腾讯的混元大模型在游戏领域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 可以自动生成动态剧情, 提升用户停留时长和流水。 然而, 腾讯的 AI 业务, 对游戏业务的依赖性过高, 这限制了其发展空间。 腾讯需要积极拓展 AI 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例如金融、医疗、教育等, 才能摆脱对游戏业务的依赖。 更何况, 腾讯在企业服务领域的经验相对不足, 难以满足企业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腾讯的 “混元大模型”, 能否摆脱游戏业务的依赖, 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云厂商们都希望通过 AI 改造传统业务, 提升其效率和价值。 然而, AI 改造传统业务, 并非易事。 AI 技术需要与传统业务深度融合, 才能发挥其作用。 这需要云厂商深入了解传统业务的运作模式, 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进行技术改造和流程优化。 更何况, AI 技术的应用, 可能会导致部分员工失业, 引发社会矛盾。 AI 改造传统业务, 既有可能使其焕发新生, 也有可能加速其慢性死亡。
各大云厂商都开始高举“生态开放”的大旗, 试图通过构建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 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华为鸿蒙生态、阿里云合作伙伴计划、腾讯的开发者社区…… 一时间, 生态开放似乎成为了行业共识。 然而, 我总觉得, 这种生态竞争的背后, 隐藏着巨大的泡沫。 在看似开放的生态系统中, 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华为鸿蒙生态拥有庞大的开发者群体和丰富的应用资源, 看似一片繁荣景象。 然而, 鸿蒙生态的开放程度, 仍然值得我们怀疑。 鸿蒙生态主要服务于华为自身的利益, 其他厂商很难融入到鸿蒙生态系统中。 鸿蒙生态中的应用, 往往需要经过华为的严格审核, 才能上架, 这限制了应用的创新和发展。 更何况, 鸿蒙生态对政府的依赖性过高, 一旦政府政策发生变化, 鸿蒙生态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华为鸿蒙生态, 更像是一个封闭的内循环, 难以真正实现开放协同。
阿里云的合作伙伴计划, 旨在通过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和推广云服务, 实现共赢。 然而, 在与阿里云的合作中, 合作伙伴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难以获得公平的待遇。 阿里云可能会利用其强大的市场地位, 对合作伙伴进行压榨, 降低其利润空间。 更何况, 阿里云的合作伙伴数量众多, 竞争异常激烈, 合作伙伴很难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阿里云的合作伙伴, 也许只是被剥削的工具。
腾讯一直强调其 “普惠性”, 认为其 AI 技术应该服务于广大中小企业和开发者。 腾讯向中小开发者开放混元大模型, 降低了 AI 应用的门槛。 然而, 腾讯的 “普惠性” 背后, 也隐藏着商业目的。 通过吸引更多的开发者使用混元大模型, 腾讯可以收集更多的数据, 从而优化其模型性能。 更何况, 腾讯的 “普惠性” 往往带有一定的附加条件, 例如要求开发者必须使用腾讯云服务, 才能获得混元大模型的使用权限。 腾讯的 “普惠性”, 也许只是伪君子的面具。
云厂商们都希望通过生态开放, 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和合作伙伴, 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然而, 生态开放也存在着悖论。 开放越多, 失去越多。 当云厂商将越来越多的资源开放给外部开发者和合作伙伴时, 它们可能会失去对生态系统的控制权。 更何况, 过度的开放, 可能会导致安全风险, 例如数据泄露、恶意攻击等。 生态开放是一把双刃剑, 使用不当, 可能会伤人伤己。
AI 技术的飞速发展, 已经开始对各行各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云厂商们都在积极推动 AI 落地, 试图将 AI 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 从而提升生产力。 然而, AI 落地, 也引发了人们对就业的担忧。 AI 技术的普及, 可能会导致大量的工作岗位被机器取代, 从而加剧失业问题。 那么, AI 落地, 究竟是解放生产力, 还是加速裁员?
云厂商们在宣传 AI 的优势时, 往往只强调其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的作用, 却很少提及 AI 对就业的影响。 事实上, AI 的应用, 必然会导致部分员工失业。 例如, 智能客服系统可以取代人工客服, 自动驾驶技术可以取代司机, 智能制造系统可以取代工人。 这些被取代的员工, 又将何去何从?
更令人担忧的是, AI 技术的普及, 可能会加剧社会不平等。 那些掌握 AI 技术的人, 将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机会, 而那些缺乏 AI 技能的人, 将面临被社会淘汰的风险。 这种技术鸿沟, 可能会导致社会分裂和动荡。
政府和社会应该积极应对 AI 带来的就业挑战。 一方面, 要加强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 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另一方面, 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为失业人员提供必要的救助。 更重要的是, 要引导 AI 技术的健康发展, 避免其对就业产生过度的负面影响。
AI 是一把双刃剑, 既能解放生产力, 也能加速裁员。 如何趋利避害, 让 AI 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是我们面临的共同挑战。
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近期在汇丰银行发表的演讲引发广泛关注,其核心...
算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更是加速了全球在算...
中粮资本发布了中粮信托有限责任公司2024年财务报表(未经审计),这...
币安官方推出了一项活动,只要使用币安Web3钱包参与Ton生态,就能...
本文对FlokiInu(FLOKI)代币在2025年的价格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