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之下,阿里巴巴最新出炉的财报(2025日历年第一季度,对应其财年第四财季)似乎还过得去,收入和利润勉强符合市场预期——当然,收入还是略逊一筹,大约低了1%。但诡异的是,美股一开盘,阿里的股价就跳水式下跌,一度暴跌8%。这背后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答案直指阿里云智能业务。说白了,就是市场对这块业务的期望值实在太高了,高到离谱。有些人盲目乐观地认为,阿里云能实现20%甚至更高的增长。可现实却给了所有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实际增速只有区区18%。更糟糕的是,阿里的资本开支环比竟然出现了下降(虽然同比仍然大幅增长)。这无疑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被解读为“AI驱动的云计算业务发展严重不达预期”的铁证。这种解读,简直是雪上加霜。
我对国内互联网大厂的“AI驱动的云计算业务”前景,实在不敢苟同。市场对它们的期望值,已经高到离谱,简直就像集体嗑药后产生的幻觉。说句不好听的,这种乐观情绪,就像一个被吹得过大的泡沫,随时都有破裂的危险。
别以为只有阿里是这样,腾讯云也好不到哪里去。我敢断言,它的增速只会更慢,毕竟腾讯整个To B业务的增长都只有个位数,主要驱动力还是靠微信支付的复苏。说白了,大家都在苦苦挣扎。
投资者们,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机构还是个人,现在恐怕都陷入了巨大的困惑:为什么国内AI产业取得了如此突破性的进展,却无法转化为云计算平台的高速增长?这种困惑,才是最致命的。昨天腾讯、今天阿里,管理层都在不厌其烦地强调,他们对AI产业的长期发展充满信心,一定会继续加码AI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做好AI应用生态。但问题是,如果短期内看不到立竿见影的增长,市场情绪只会越来越差。信心这玩意儿,是会被现实消磨殆尽的。
中国的AI产业发展,有着它自身的特殊逻辑,绝不能简单照搬美国的模式。美国那一套“技术突破直接转化为商业增长”的叙事,在中国根本行不通。这就像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水土不服啊!
今年一季度,成千上万的企业客户都在跃跃欲试,想要部署 DeepSeek。但关键在于,其中需求量最大的那部分——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大型央企,它们的首选方案往往不是租用云算力,而是自己掏钱购买硬件,搞一套本地部署。为什么?因为 DeepSeek 是一款开源大模型,你可以把它下载下来,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安全,并且能够更好地与自身的业务流程相结合。
英伟达的 H20 推理卡和华为昇腾 910B 推理芯片,今年在国内卖得异常火爆。其中,很大一部分(具体比例我也不清楚)是被这些企业客户直接买走了,而不是被云平台采购。这当然不意味着企业客户的推理需求完全可以在本地消化,但至少说明,留给云平台的增量空间非常有限。更何况,就算这些企业真的要租用算力,电信运营商旗下的那些算力中心,也要来分一杯羹,进一步挤压云平台的生存空间。
DeepSeek 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一点:开源生态在未来一定会蓬勃发展,无论最终谁能笑到最后,开源的水平都不会比闭源差太多,甚至可能更胜一筹。既然如此,那些“二线”的闭源大模型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我认为,绝大部分二线大模型开发商(包括但不限于那些苦苦挣扎的创业公司)都应该悬崖勒马,别再死磕基座大模型了。现在最明智的选择,是把研发重心转移到应用层面,专注于开发各种垂直领域的AI应用。从短期来看,整个市场的训练需求肯定会下降。实际上,这个趋势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开始显现了。英伟达高性能GPU的租赁价格,就曾在国内出现过一波下跌。DeepSeek 的横空出世,只不过是进一步确立了这个趋势罢了。
AI算力需求,归根结底只有训练和推理两大类型。现在的情况是,训练需求不仅没有增长,甚至还在逐渐退潮;推理需求倒是增长了,但绝大部分都被企业内部消化掉了。那么,留给云平台的成长空间,究竟还有多少呢?说实话,我对此感到非常悲观。
当然,我上面说的只是短期情况。从长远来看,一方面,Scaling Law(规模定律)会继续发挥作用,下一代大模型的训练需求可能会有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提升;另一方面,推理需求的井喷式增长才刚刚开始,至少还会持续好几年。这个中概股财报季,所有能跟AI扯上关系的公司,都在不遗余力地向资本市场灌输一个理念:要看长期,要看长期,一定要看长期!长期是很美好的,短期的数字并不重要!
问题在于,资本市场早已把短期的预期炒上天了。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种浮夸风,不仅在云计算产业盛行,在国产芯片产业链也屡见不鲜。准确地说,这场“争先恐后上调预期”的游戏,始于去年下半年对“豆包产业链”的疯狂炒作;等到 DeepSeek 横空出世,炒作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就算你苦口婆心地强调要看长期、别看短期,投资人只会冷冰冰地问你:“下个季度的财务模型怎么做?”翻译过来就是:“增长数字怎么编?!”谁要是编得不够漂亮,就会被嘲笑为小脚老太太,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大家争先恐后地往上拍的结果,就是完美地验证了“资本市场的反身性理论”——过高的预期必然会导致剧烈的波动,先是疯狂上涨,然后是断崖式下跌。唉,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爬得越高,摔得越惨!
至于那些今年才开始重新配置中概股的外国机构投资者,他们可能会满腹狐疑地质问:“微软、亚马逊、谷歌的云计算业务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而且已经持续增长了好几个季度,为什么阿里云和腾讯云就不行?”
说白了,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已经被美国“七巨头”给宠坏了,习惯了“既有长期故事,又有短期数据”的完美剧本。然而,中国云计算产业乃至整个AI产业,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哪能照搬美国的那一套陈词滥调?要知道,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这橘子离开了南方,味道就变了!
事实证明,对大厂云计算业务表现不达预期反应最强烈的,往往是那些老外。而偏偏这帮人,又是今年年初以来中概股的主力增量资金。所以,短期市场的波动,当然是由他们说了算。他们手握重金,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市场的神经。
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近期在汇丰银行发表的演讲引发广泛关注,其核心...
算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更是加速了全球在算...
中粮资本发布了中粮信托有限责任公司2024年财务报表(未经审计),这...
币安官方推出了一项活动,只要使用币安Web3钱包参与Ton生态,就能...
本文对FlokiInu(FLOKI)代币在2025年的价格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