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这篇报道,看似平铺直叙地介绍了中国移动研究院在2025年服贸会前夕的活动,以及其副院长魏晨光对数智技术赋能服务业的展望。但仔细一想,这其中却透露出不少值得玩味的信息。
首先,我们需要审视中国移动研究院的定位。文章强调它是“中国移动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研发机构”,同时又承担着为国家及政府部门提供“数字经济领域政策决策支持”的任务。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研究院究竟是纯粹的技术创新引擎,还是带有浓厚官方色彩的政策工具?
一方面,作为央企的研发机构,中国移动研究院自然肩负着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的重任,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无可厚非。但另一方面,它同时又以“中移智库”的名义,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这就使其角色变得复杂起来。智库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至关重要,而当智库与企业利益紧密捆绑时,其研究结论是否还能保持公正?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尤其是在数字经济这个新兴领域,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政策制定需要兼顾创新活力和风险管控。如果智库的研究受到企业自身利益的影响,那么其提供的政策建议是否会过于偏向企业,而忽视了更广泛的社会利益?这需要我们保持警惕。换句话说,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所谓的“中国方案”会不会最终变成“中国移动方案”。
魏晨光在采访中提到,数智化助力金融、物流、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流程优化与成本重构,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这听起来很美好,但仔细推敲,这种“高端化”究竟惠及了谁?
诚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可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让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但与此同时,这也可能导致大量重复性岗位的消失,加剧就业压力。那些被“优化”掉的员工,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更进一步说,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化”往往意味着更高的门槛。只有掌握先进技术、拥有充足资本的企业才能参与其中,而那些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很可能被挡在门外,进一步加剧了市场集中度。所谓的“产业升级”,会不会最终变成少数巨头的盛宴?
魏晨光举例说,他们通过5G+无源物联技术为牲畜打上电子标签,帮助农民以活体生物资产抵押贷款。这听起来似乎解决了农民的融资难题,但实际上,这种做法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农民是否充分了解电子标签收集的数据用途?这些数据是否会被滥用?如果牲畜生病或死亡,农民是否有能力偿还贷款?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考虑。
数智化在生活性服务业的应用,同样充满了争议。魏晨光提到,5G新通话业务融入AI能力后,可为特殊人群提供实时语音文字互转服务,并支持实时翻译,打造用户通话新体验。这的确是一项便民服务,但同时也意味着用户需要提供更多的个人信息,包括语音数据、通话记录等等。
这些数据会被如何使用?是否会被用于商业目的?是否会被泄露?在个人信息保护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对这些问题保持警惕。所谓的“个性化”服务,很可能建立在用户隐私让渡的基础之上。
更令人担忧的是,大数据算法可能会根据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精准推送,从而影响用户的决策。例如,针对不同人群推送不同的商品或服务,甚至进行价格歧视。这种“个性化”服务,实际上是对用户的一种操纵,是对自由选择权的侵犯。
文章中提到,数智技术驱动企业服务从过去聚焦售后、客服的“小服务”向贯穿客户需求全价值链的“大服务”演进。这种“全价值链”的服务模式,听起来很全面,但实际上也意味着企业需要收集和处理更多的数据。从研发、生产、营销到服务和运营,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大量的数据,包括用户的个人信息、消费习惯、行为轨迹等等。
这些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是否经过用户的同意?如果数据被滥用或泄露,谁来承担责任?这些问题都需要明确的答案。当前,我国在数据治理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监管力度也有待加强。
更重要的是,数据治理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伦理问题。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尊重用户的隐私权和知情权。不能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无视用户的合法权益。
数智化转型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那些不具备数字技能的人,很可能被边缘化,无法享受到数字经济带来的好处。例如,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等,他们可能无法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等设备,无法享受到在线服务带来的便利。
更令人担忧的是,数字鸿沟可能会代际传递。如果一个家庭无法提供良好的数字教育环境,那么他们的孩子很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这将进一步固化社会阶层,加剧社会矛盾。
魏晨光在谈到未来挑战时,也提到了“数字鸿沟”问题,但仅仅是蜻蜓点水,并没有深入探讨。实际上,解决数字鸿沟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企业、学校、社区都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提供数字技能培训,普及数字设备,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地参与到数字经济中来。
文章最后提到,中国移动将继续参展服贸会,为推动服务贸易数字化升级持续贡献“中国方案”,持续扩大我国数字服务的国际影响力。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有气魄,但我们也要冷静地思考,“中国方案”是否真的具有普适性?
中国的国情与其他国家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体制等等。在中国的成功经验,未必能在其他国家复制。更何况,数字经济的发展涉及到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如果仅仅是将中国的技术和模式照搬到其他国家,很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尊重其他国家的自主选择权,不能强行推销“中国方案”。
此外,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例如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数据安全面临挑战等等。在推动“中国方案”走向世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虚心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自身的技术和治理体系。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对“中国方案”保持清醒的认识,既要看到其优点和潜力,也要看到其局限性和挑战。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自以为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全人类带来福祉。
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近期在汇丰银行发表的演讲引发广泛关注,其核心...
算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更是加速了全球在算...
中粮资本发布了中粮信托有限责任公司2024年财务报表(未经审计),这...
币安官方推出了一项活动,只要使用币安Web3钱包参与Ton生态,就能...
本文对FlokiInu(FLOKI)代币在2025年的价格走势...